檢視過去的投資_中碳(1723)

中碳(1723)是以前很喜歡的一間公司,雖然不是獲利最多的標的,我把2015下半年的投資邏輯與大家分享。


產業分析

鋼鐵廠在高溫煉鐵的過程中,需要使用大量的煤,之後會產生煤的副產品,像是粗輕油、焦炭、煤焦油,為了讓產值延伸,透過煤化學加工方式處理,可產出高附加價值產品,像是苯、萘、雜酚油等產品。

從煉鐵後的煤副產品,一直到加工產出高附加價值產品,就是煤化學產業。其原料成本跟煤價有連動關係,而產品因為大多用在石化產業,所以產品售價與油價的連動性較高,像是苯與雜酚油,但萘與介相瀝青系列產品因供給少、需求高,有其特殊性,也較不受油價影響,所以價格相對穩定,利潤較高。基本上,煤化學產業的成本與收入面都受到景氣循環的影響,並無長期穩定獲利的特性,但終究還是屬於傳統產業,所以不會像電子產業波動劇烈。一般而言,煤化學產業係鋼鐵產業的下游,所以部分的公司係由鋼鐵公司成立,目前煤化工技術則以日本作為領頭羊。

商業分析

中碳係國內唯一從事煤化學工業的公司,主要股東為中鋼與中橡,分別持股29%與5%,同時中鋼也是主要供應商,其供應比重約七成。公司的原料與產品結構大致分為三種系列,分別為粗輕油、焦炭、煤焦油,營收比重分別為33%、10%、55%,其中成長最快的產品為煤焦油系列中的介相瀝青,占整體營收約10%,2015年的成長率接近一倍。

對客戶的定價能力部分,由於中碳除了萘與介相瀝青系列產品外,像是苯、甲苯、雜酚油、焦炭等產品規格大多與其他競爭者一致,所以產品報價會隨著景氣循環而波動,但客戶直接進口這些產品的成本較高,所以中碳的產品在國內市場幾乎全產全銷,供給遠小於需求,具有類似獨佔的優勢;與發言人黃書誠副總討論中得知,中碳某些產品在國內市場具有近似獨佔的優勢,但並不會刻意抬高價格,而是與客戶保持良好溝通,不過價格仍會保有一定的利潤。至於萘與介相瀝青系列產品,雖然技術含量較高,但市佔率皆不高,故無定價能力,不過慶幸的是中碳的精萘品質好,客戶也願意花比較高的價格採購,而介相瀝青系列產品則在加工後能作為鋰電池的負極材料,市場需求較高,所以價格也會相對有利潤。整體而言,中碳的產品相對客戶沒有定價能力

對供應商的議價能力部分,中鋼與中龍供應將近七成的原料,另外三成都是按照國際報價從國外進貨,基本上是沒有任何議價能力。不過中碳向中鋼進貨的成本訂有一計價公式,根據發言人黃書誠副總表示,2015下半年油價大跌時,該公式(以煤焦油舉例)有調整,舊計價公式的煤焦油成本與油價呈現反向變動,自2009年後油價皆在80至100美元間波動,對於成本並不會造成太大影響;但油價大跌後,成本反而上升,所以經過公式調整,成本與油價呈現正向變動,合理反映收入與成本之間的波動。雖然沒有議價能力,但中鋼給中碳的成本優勢,能夠緩衝因為景氣循環導致油價下跌帶來的衝擊。公式約略如下:

舊計價公式:煤焦油≅上期煤焦油×(1+進口煤成本的變動百分比)×(1油價每變動10元±1%)

新計價公式:煤焦油≅上期煤焦油×(1+進口煤成本的變動百分比+油價的變動百分比)

國內市場目前沒有潛在進入者的威脅,主要原因是中碳係中鋼唯一的原料供應對象,中鋼又是國內唯一採高爐煉鐵的公司,成本優勢明顯,若潛在進入者進口原料會使成本大幅上升,並無利可圖,所以受潛在進入者威脅的風險較小。

現有競爭者多來自海外,而且各項產品的競爭對手較為分散。不過客戶若直接從海外競爭對手進口,進貨成本會比較高,所以客戶傾向先跟中碳拉貨,其餘不足部分再以海外供給補足,所以現有競爭者對於中碳在國內市場的威脅可以說是風險較小。

整體而言,中碳的護城河來自於成本優勢。站在中鋼集團的角度來看,規模經濟生產使得成本下降,而且中鋼為了確保中碳利潤穩定性,出售給中碳的副產品報價採浮動制;雖然煤化學產業的成本與收入會隨著景氣循環而波動,並無長期穩定獲利的特性,但中碳站在巨人的肩膀上,享有成本優勢,長期能確保一定的獲利率,進而保有競爭優勢。

風險部分,雖然中鋼在價格上讓中碳享有成本優勢,但中鋼卻無法保證原料數量穩定成長,像是近幾年中國鋼鐵產業的產能與產量過剩,過度生產使得終端產品的價格持續下降,使得各國鋼鐵公司紛紛減產以維持價格穩定性,所以中碳取得的原料數量也會下降,若沒能找到更多原料供應管道,反而限制成長動能,這也是中碳除了景氣循環波動外,面臨最大的風險;不過2015下半年油價下跌後,中碳開始進口便宜的粗輕油,增加原料供應管道,而且中鋼與台塑合資成立的越南河靜鋼廠點火開爐後,又多了一個原料供應的管道,這也增加中碳取得原料的彈性與管道。

財務部分,中碳長期的淨利率大多保持在20%以上,而相較於類似產業的公司,槓桿比重非常低,不過ROE或是ROIC都是優於同業表現,大多能維持在20%以上,盈餘的含水量(OCF/NI)也幾乎高於100%,所以過去投入的機器設備或固定資產都不用再跟股東伸手拿錢,或是透過大量舉債融資,長期來看,擁有穩定產生現金流量的能力。

投資估值

1723

從2015年8月,國際原油價格不斷下滑到30至40美元,中碳市值也跌至210億元左右,但藉由2015年中財報保守預估當年OCF仍有14億元,大約15倍;對比2009年12月,國際原油價格區間漲到60至80美元,中碳市值則是上升至200億元左右,但當年OCF只有11億元,大約18倍。國際油價情勢基本已經到谷底,像是庫存原油過多、電動汽車取代傳統汽車的新聞不斷播放,依照中碳在台灣某些產品近似獨佔的優勢,目前15倍的估值基本上不算非常低估,比較是合理遍低估,也落在歷史估值的下緣,特別是中碳產能在過去幾年已經增加,處於景氣循環的底部,的確是個建立部位的機會。


後記

2015年財報公佈的營運現金流量有15億元,基本比我保守預估的還要好一些,所以市值也有一定的反應,不過我沒有把部位清掉,主要是因為當時建立部位的估值算是有利的,而且中碳背靠母公司的成本優勢,短時間內沒有競爭對手可以影響。

不過我在2018上半年賣掉部分部位,主要是因為投資思維的改變,有機會可以再寫一篇來討論投資思維,主要跟企業有沒有自我成長的能力相關,中碳的成長受限於母公司中鋼;另外就是16、17年的財報數字就沒有那麼好看,估值慢慢推高,同時逐漸接觸中國與美國的企業,發現更好的企業可以投資,打算把獲利的資金再匯到海外,產生更好的複利效果。

發表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