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流的電商加值

Amazon的戰略從自營轉向第三方,減少小型供應商採購訂單的同時,推動這些供應商轉戰第三方平台。供應商從批發變成直銷,最大的不同在於,獲得更多的數據控制權,但是,以往批發買賣並不計算Amazon的庫存管理計畫費用和Prime相關的物流費用(倉儲、履行),現在供應商要全部吞下去,還要付出佣金,更不用說購買搜索廣告和其他附加功能的費用,這也是Amazon新的成長來源。

Amazon戰略轉變意味著輸出物流能力,把成本變成收入,更增加了佣金收入。我忽然想到劉強東在2017年7月份財經雜誌中提及『零售基礎設施』,並在2018年公開信中確立了『零售基礎設施服務商』的戰略,將向全社會提供零售即服務(Retail as a Service, RaaS)的解決方案。還有,阿里繼入股圓通、中通快遞之後,再次入股申通快遞,推進智能物流項目。電商巨頭都明白未來零售不再可能一家公司包山包海,而是提供一個平台並且賦予與零售相關的所有服務能力,包含物流管理、雲端管理、廣告管理等能力。我認為最難複製的能力就是物流,除了燒錢外,後台系統必須整合人的資訊,用戶、快遞員和賣家,還有貨的資訊,物流中心、配送中心和前置倉,細到貨物配送路程中的訊息都要回傳,這絕對不是『今年下決心,明年就完成』的能力。

所以,物流公司是不是會變得更有價值?

是,也不是。準確來說,擁有電商數據的物流公司才會更有價值。舉個反例,據傳中國的四通一達在3月初被電商巨頭(拚多多已經正式否認)要求派駐數據監控人員,要求將體系外電商的電子面單回傳,包含發貨、用戶和快遞員信息,及配送路徑,然後我終於懂阿里或菜鳥為什麼要入股物流公司了,因為要替物流公司加(ㄐㄧㄢ)值(ㄎㄨㄥˋ)。 但是不得不說阿里的戰略還是跑在最前面的。

發表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