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世界只會有一個拚多多

很多投資人對拚多多的理解仍然停留在低價低品質的印象,就像早期淘寶一樣,我在一年前也是這樣思考,但當你越深入了解與研究之後,會發現拚多多真的是一個奇蹟。

全世界線上和線下零售都要面臨三個主要問題,代理經銷環節過多、消費者承擔過多廣告費,以及最重要的庫存風險,而拚多多試著解決這些問題。了解中國電商的人都知道,阿里和京東各自解決了幾個問題,但是廣告仍然是阿里最大的營收來源,京東自營依舊會有庫存問題,拚多多藉由便宜物流成本和龐大微信流量,大幅減少代理經銷,消費者不需要承擔廣告費,且採取拚團模式,所以也沒有庫存風險,硬是在阿里將淘寶導流天貓且狙擊京東之際,殺出一條血路。

為什麼我認為全世界只會有一個拚多多。第一,中國以外的國家,很難有如此便宜的物流成本,很多人會說印度和東南亞國家也有機會,那就迎來第二個原因,印度和東南亞國家沒有微信,雖然這些國家有使用Whatsapp、Line、Messenger,但很抱歉,這些社交軟體都不是自己國家的產品,如何導流拚多多之類的電商還言之過早。最後,中國農產品的產配銷機制,一直以來都存在許多挑戰,特別是在配這個環節,有多少的利益計算,加上耕地量不足和分散,很難出現像美國一樣大規模農產工業化的效應,或是台灣較為完善的產配銷機制,拚多多看到了機制缺點,透過互聯網把中間的配拿掉,拚團直接連結消費者和生產者,大大減少中間環節,其他國家或公司很難複製同樣產銷機制的商業模型。

想想看,複製一個拚多多最少需要有便宜物流成本、龐大社交流量、不完善的產配銷機制,沒有天時地利人和,那是不可能辦到的。但是,這意味著拚多多有投資價值嗎?我不確定,雖然已經看到黃錚說的Costco+Disney模型雛形,可是拚多多用低價高頻產品導流高價低頻產品的同時,正在大幅補貼高價產品,也就是說,消費者終究還是理性,哪邊便宜哪邊去,一旦補貼拿掉,這些低價高頻產品如何為股東帶來價值,都是未知數,儘管多多果園和電商小遊戲帶來用戶的黏性,也只是貪便宜。

全世界只會有一個拚多多 有 “ 1 則迴響 ”

  1. […] (我曾經寫過一篇全世界只會有一個拚多多,當時對於補貼的想法沒有那麼正面,直到去思考為什麼黃錚要說PDD會是線上Costco,才意識到補貼是一個強化「便宜」印象的過程,而深化供應鏈才是這些過程中最重要的一個環節,原來PDD是要讓消費者貪這種便宜。) […]

發表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