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倍奉還是有道理的

近幾年全球政治圈最意外的莫過於英國脫離歐盟和川普當選總統,媒體和輿論喜歡把這兩件事情與民粹主義劃上等號。這裡無意討論政治,但過往的菁英主義為什麼頻頻敗給民粹主義,我認為可以解釋的原因之一是心理學中的損失規避(Loss aversion)。

1979年Kahneman和Tversky發表了與行為經濟學有關的預期理論,或稱為前景理論,主要引申出四個結論:

  • 確定效應:處於收益狀態時,多數人是風險厭惡者;
  • 反射效應:處於損失狀態時,多數人是風險喜好者;
  • 參照依賴:多數人對得失的判斷往往由參照點決定;
  • 損失規避:多數人對損失比對收益敏感。
獲利3%和損失3%在心理上並不等量。

對於確定效應、反射效應和參照依賴的解釋各有舉例:

確定效應:有兩個選擇,A是肯定贏1000元,B是50%可能性贏得2000元,50%可能性什麼也得不到。你會選擇哪一個呢?大部分人會選A,這說明人處於收益狀態時,是風險厭惡的。

反射效應:有兩種選擇,A是肯定損失1000元,B是50%可能性損失2000元,50%可能性什麼也不損失。結果大部分人會選B,這說明人處於損失狀態時,是風險喜好的。

參照依賴:假設在商品和服務價格相同的情況下,有兩種選擇,其他同事一年賺6萬元的情況下,你的年收入7萬元;其他同事年收入為9萬元的情況下,你一年有8萬元的年收入。調查結果出人意料,大部分選擇前者。事實上,我們拼命賺錢的動力,多是來自同儕間的嫉妒和比較。

損失規避係指人面對同樣數量的收益和損失時,認為損失更加令他們難以忍受,損失帶來的負效用為收益正效用的2-2.5倍。簡單說就是,獲得2-2.5元的快樂才能去彌補損失1元的痛苦。

損失規避其實與投資的估值有點關係。1997年Berkshire Hathaway meeting中,Buffett回答為什麼要使用無風險利率作為折現率時,他有一小段是這樣回答:

And, obviously, we can always buy the government bonds. So that becomes the yardstick rate. It doesn’t mean we want to buy government bonds. It doesn’t mean we want to buy government bonds if the best thing we can find is only — has a present value that works out at a half percent a year better than the government bond.

Afternoon Session – 1997 Meeting
12. Treasury bonds are yardstick to compare investments

假使目前最好的投資,其價值比公債高出一半以上,我們就不會投資公債。而公債的價值其實就是殖利率。如果你還記得安全邊際,假設安全邊際25%, 2*yield=2*(1/p)=1.5%*(1/p)/75%=1.5%*yield/75%,上面這段話我認為應該是指,考慮安全邊際下,收益率至少高於公債殖利率2倍的投資,也就是至少補償2倍的機會成本,我們才會考慮。(這才是我提損失規避的主要原因XDD)

回到損失規避的討論。損失規避有效的前提是,在右偏M型社會下,中產階級消失意味著財富重新分配,但中產階級越來越窮,有錢人則是更有錢,所以根據參照依賴,其實多數人是比不上少數人的財富增加速度,即使你有增加,但仍然感覺落後別人,於是人處於損失狀態時,要用2-2.5倍的正效用才能彌補;如果沒辦法,那很抱歉,在右偏M型社會下,民粹主義只要將損失帶來的痛苦加以放大,政治菁英端不出像樣的牛肉都會被打趴

如果你看過Brexit(脫歐:無理之戰),Cummings只強調每星期交給歐盟的3億5000萬英鎊,和土耳其等國家加入歐盟後面臨更加嚴重的移民問題 ,而Trump則是強調貿易鐵鏽帶經濟蕭條和中南美洲移民問題,Trump和Cummings更以back和again的標語為號召,不難發現他們都在對選民的痛苦加以放大。儘管有些說詞並非事實,但誰管得了這麼多,短時間內趁著選民還不清醒時,收割了再說。

“Make America great again” – The President of the United States, Donald Trump

“Take back control” – Political adviser of the United Kingdom, Dominic Cummings

以上都是無意的聯想,有錯誤是一定的,歡迎客官指教。

發表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