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本是 Uber 和 Lyft 的時間寶石

記錄一下我對共享汽車的簡單想法。

任何共享經濟,皆起源於P2P(peer to peer),互聯網便利性讓這種經濟模式被認為是符合環保理念,資源可以更有效率的應用。

不考慮外部性的情況下,在這個經濟生態中,供給者得到額外的資源補償,需求者得到便宜的使用成本。以共享汽車來看,任何私家車都可以在空閒時間賺外快,反正固定成本已經付出,只要多少覆蓋汽車固定成本+駕駛時間成本,基本上都會有供給,而消費者也因為出行成本下降的關係,願意嘗試新的出行型態;或是以共享住宿來看,任何空著的房屋都可以租給短期房客,反正都是固定成本已經付出,只要覆蓋房屋固定成本+打掃時間成本,基本上都會有供給,而消費者也因為租賃成本下降的關係,願意嘗試新的租賃型態。

很簡單的邏輯,因為共享經濟,資源有效利用的情況下,供需雙方都會受益。可是,即將上市的Uber和已經上市的Lyft都面臨嚴重虧損,主要是因為以折扣促銷和司機成本。

等等,不是說好共享經濟嗎,資源有效利用讓供需雙方都受益啊,聽起來的確是可以賺錢的模式,怎麼會虧損這麼多。我的理解是因為閒置資源被釋放出來,所以只要合理的補償,額外的市場供給就會出現,也因為額外供給產生的服務成本低廉,閒置資源被加以運用,這個商業模式就能運作。不過實際狀況是,平台需要更多供給,可是真的擁有閒置資源的人不見得會提供服務,才讓租車公司與專職司機加入這個市場,而這些供給並非當初所想的閒置資源,導致這個生態的供給成本被墊高,若反應在價格上,很有可能會超過計程車的交通成本,所以共享汽車平台提供折扣給消費者,確保消費者留存在平台上,但我親自搭乘Uber的經驗來看,算上折扣的價格其實不見得比計程車便宜。Airbnb也有專業房東的問題。這一連串行為,也導致共享經濟模型的利潤帶上移,與現行計程車業者相差無幾,最後拚的只剩服務。

其實這個經濟生態已經被扭曲,不再是當初想像的那麼美好,我沒有那麼看好共享經濟平台能夠提高價格,雖然共享汽車都強調按照實際需求強弱調整價格高低,但是交通高峰的高需求價格不是持久的,而交通、住宿與辦公這三個主要共享經濟市場,原本既有市場就存在,共享經濟平台的利潤是在既有市場成本與共享經濟成本的中間,很明顯價格是有上限的,所以最後只能往成本去找利潤。

目前市場的預期解是自動駕駛。Waymo將在未來幾個月內,在鳳凰城提供10台自駕車給Lyft進行叫車服務,每台車將配有安全駕駛員。就目前情況了解,Waymo雖然在實際道路駕駛累積里程數上領先所有業者,但仍然面臨很多問題,商業化的進度可能不會太快。換言之,投資Uber或Lyft,要評估自動駕駛對於降低成本的效應,這會是一條漫長的路。

成本是 Uber 和 Lyft 的時間寶石 有 “ 1 則迴響 ”

  1. […] 曾經寫過一篇文章跟共享經濟有關的文章「成本是 Uber 和 Lyft 的時間寶石」,主要是針對共享汽車的想法,不過有些觀念仍然可以套用在其他共享的商業模式。最近 Airbnb 的招股書出來了,也讓我重溫一下當時的想法,看看有沒有可以延伸或修改的地方。 […]

發表留言